本學期在德育工作方面,學校把良好習慣養(yǎng)成作為常規(guī)教育來抓,切入點是通過難忘的閱讀活動,通過讀國學經(jīng)典、讀中外名著來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幫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促進校風的改變。今天,我就閱讀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為什么要閱讀國學經(jīng)典呢?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核心精髓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它積淀著深厚的道德文化遺產(chǎn),蘊涵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凝聚成華夏子孫獨有的民族精神,透古而析今,汲史以造志。盡管時代不同了,但相信通過國學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同學們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受到教育,得以借鑒。
比如,國學經(jīng)典中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就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是我國自古以來對少年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文化經(jīng)典,我們這兩周瑯瑯上口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講孝敬父母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教我們讀書方法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是有關生活習慣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是有關服飾穿戴的……可見,這些經(jīng)典中涉及到我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認真閱讀,深入思考,對照自己,找出不足,踐行古人教誨,可以說,對我們做人大有好處,,尤其對我們要爭做一個文明學生、文明公民大有裨益。
再,講講為什么要閱讀名著。名著之所以被稱為名著,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流行性,第二是經(jīng)典性。當今受追捧的青春讀物,比如韓寒的、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可能具有流行性和一定影響力,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青少年最喜歡的作者及作品的排行榜,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朝花夕拾》的作者魯迅均排在他們之后。但,我認為這些作品的經(jīng)典性還有待歷史檢驗,我也相信,當代文化肯定會有屬于作家的新經(jīng)典,但新的經(jīng)典到底會是哪些作品,確定還需要經(jīng)歷時間的考驗。所以,學校開展難忘的閱讀活動首先要求同學們讀語文課程標準推導的名著是不無道理的。當然,僅僅閱讀課標推導的名著是遠遠不夠的,同學們知道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一至九年級同學閱讀量的要求嗎?第一學段——一、二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五、六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第四學段(七、八、九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也就是說:義務教育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同學們捫心自問:我的課外閱讀總量達到這個要求了嗎?尤其是我們九年級的同學,更要問問自己:我的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了嗎?同學們知道今年中考中的名著考查中考了什么題嗎?考到《水滸傳》中有一個情節(jié)《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問:提轄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的最后一拳打到什么部位上?一開始雖感覺這種題有些無意義,可仔細一想出題者的目的是什么?是考查你是否真正閱讀了這部要求閱讀的名著,迫使你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提升你的語文素養(yǎng)。學校為了保證同學們有一定的閱讀時間,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專門安排晚自習7:00-7:30作為專門閱讀的時間,這是集中閱讀時間,希望同學們充分利用,除此,還希望同學們充分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課前課后等時間去讀國學、讀名著,擴展到讀科普、歷史、哲學等,讓讀書無處不在,以擴大我們的閱讀量,增添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如何讀書而收到以上效果呢?前人已為我們總結:“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今天,我再加一到:手到。
雨果說:“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jié)都發(fā)射火星。”
同學們,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俄>別林斯基);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英>莎士比亞)。
讓我們走進閱讀,親近閱讀,體驗閱讀,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